回答 3
2024-06-09 17:01
铝合金时效后会有哪些变化![]() ![]() 铝合金时效后会有哪些变化,麻烦给回复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09 17:01
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 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沉淀硬化合金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温度而变化的平衡固溶度,即随温度增加固溶度增加,大多数可热处理强化的的铝合金都符合这一条件。沉淀硬化所要求的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用铝铜系的Al-4Cu合金说明合金时效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图3-1铝铜系富铝部分的二元相图,在548℃进行共晶转变L→α+θ(Al2Cu)。铜在α相中的极限溶解度5.65%(548℃),随着温度的下降,固溶度急剧减小,室温下约为0.05%。 在时效热处理过程中,该合金组织有以下几个变化过程: 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Ⅰ)区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Ⅰ)区。G·P(Ⅰ)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 G·P区有序化-形成G·P(Ⅱ)区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Ⅱ)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Ⅰ)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Ⅰ)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 形成过渡相θ′ 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Ⅱ)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体的共格畸变减弱,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亦减小,表现在合金性能上硬度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共格畸变的存在是造成合金时效强化的重要因素。 形成稳定的θ相 过渡相从铝基固溶体中完全脱溶,形成与基体有明显界面的独立的稳定相Al2Cu,称为θ相此时θ相与基体的共格关系完全破坏,并有自己独立的晶格,其畸变也随之消失,并随时效温度的提高或时间的延长,θ相的质点聚集长大,合金的强度、硬度进一步下降,合金就软化并称为“过时效”。θ相聚集长大而变得粗大。 铝-铜二元合金的时效原理及其一般规律对于其他工业铝合金也适用。但合金的种类不同,形成的G·P区、过渡相以及最后析出的稳定性各不相同,时效强化效果也不一样。几种常见铝合金系的时效过程及其析出的稳定相列于表3-1。从表中可以看到,不同合金系时效过程亦不完全都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有的合金不经过G·P(Ⅱ)区,直接形成过渡相。就是同一合金因时效的温度和时间不同,亦不完全依次经历时效全过程,例如有的合金在自然时效时只进行到G·P(Ⅰ)区至G·P(Ⅱ)区即告终了。在人工时效,若时效温度过高,则可以不经过G·P区,而直接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渡相,合计时效进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时效后合金的结构和性能。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09 17:01
铝合金时效后会有以下主要变化: 1. 时效硬化:这是由于铝合金中的金属化合物在时效过程中重新排列,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从而导致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增加。 2. 可逆性: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可逆的。如果将经过自然时效的铝合金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但低于淬火加热温度)下短时间加热,然后迅速冷却到室温,其强度会立即降低到与刚淬火时相似的水平,即回归到新的淬火状态。这种可逆效应被称为“回归效应”。 3. 分解和削弱再时效的能力:虽然回归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但每次重复回归操作都会出现一些不可逆转的分解,削弱再时效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信息主要是基于研究和实践得出的,具体的铝合金时效过程可能因合金类型、处理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处理铝合金时,建议遵循相关行业标准和专业指导。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5-09-07 10:59
铝合金时效是指将铝合金在一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使其产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改善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时效后,铝合金会发生以下变化: 强度提高:时效处理可以使铝合金的强度提高,特别是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这是由于时效处理过程中,合金中的硬化相(如Mg2Si、MgZn2等)会形成更多的细小颗粒,从而增加了材料的强度。 塑性降低:时效处理会使铝合金的塑性降低,即材料的延展性和冲击韧性会减少。这是由于时效处理过程中,硬化相的形成会导致晶界和晶内的位错密度增加,从而使材料更加脆性。 耐腐蚀性能提高:时效处理可以改善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在高温和潮湿环境下。这是由于时效处理过程中,硬化相的形成可以防止晶界腐蚀和局部腐蚀。 尺寸稳定性提高:时效处理可以改善铝合金的尺寸稳定性,即在高温下不易发生变形和热裂纹。这是由于时效处理过程中,硬化相的形成可以增加材料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减少了热应力。 总之,铝合金时效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但也会对其塑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选择铝合金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应用要求进行权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