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2
2024-06-17 21:47
敦煌服饰来源![]() ![]() 敦煌服饰来源希望能解答下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7 21:47
褶,通“袭”,指一套衣服,包括上衣和下袴。袴褶是一种胡服,是少数民族男子的常服,其便于骑马奔驰和劳作。 敦煌古代是少数民族的放牧场所,后来虽转向农耕,但境内仍然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众群,所以袴褶就成为当地的普遍着装。 上褶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 西魏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画有其具体图像,上褶为圆领、对襟或左衽,窄袖紧身,衣长不过膝,多以缣帛或织锦做成,也有用皮革者。领口、双襟、袖口及下摆均以异色锦或较厚实的质料缘边,既美观又耐磨。下摆或作曲裾,或作平裾。上褶无扣襻,腰中系带。 缚袴与胫衣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 西魏 下裳为袴,有小口、大口之别,有的在膝部以带子系缚,名为“缚袴”。下袴一般用白叠为料,是由一种木棉细丝织成,亦名榻布。所以下袴多为白色,在白袴外还可以套上胫衣,胫衣是指下腿的袴套,其好处是乘骑作战或外出,可保护腿部肌肉皮肤少受摩擦,而且行动起来更为灵便。 2、古代男子的袍服为何有长短之别? 宋神宗年间,西夏攻占沙州,敦煌归西夏党项人统辖。李元昊统治以来,仿效中原政权制定服制,文武官服与唐宋官服相似,西夏男子均着袍服,但有长短之别:劳动者袍长至膝部,下穿袴,类似袴褶的样式;贵族的长袍长至脚面,与唐代的袍服相同。 西夏武官服饰 榆林窟第29窟南壁 西夏 如上图,前二人分别是沙州监军和瓜州监军,乃当地的军事首领,戴金锦暖帽,着圆领窄袖长袍,胯两侧有护髀;第三人戴黑漆冠,着襕袍。 西夏贵族妇女着左衽窄袖通裾大襦,长至膝下,有内外两重,内襦比外襦长出一截,下为百褶长裙,形成三重衣的视觉。平民妇女着交领云肩宽袖上襦,系腰裙,下为长裙。 3、为什么要在袍服的膝下部位加一横栏? 穿衣服的目的一是御寒保暖,另外就是障蔽,所以上古时人们着深衣自上至下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礼记·曲礼》中有“劳毋袒,暑毋褰裳”,其大意是说,即使在劳动之时,也不能将身体暴露于外,即使在暑天也不能将衣裳掀开,这就是礼。 男子袍服 莫高窟第130窟北壁 盛唐 段文杰摹 将袴子直接穿在外也会被视为失礼。宽袍大袖成了儒者的风范,进入唐代以后男子的常服就开始以袍服为主。袍服下长至踝,以不拖到地面为准。 袍服和襕袍 莫高窟第103窟南壁 盛唐 如在膝下部位加一横栏,以象征古代上衣与下裳的分制,称曰襕衫、襕袍。袍服之制一直沿用到明清。从袴褶到大褶衣再到袍服,反映了敦煌服饰汉化的过程。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7 21:47
敦煌壁画中绘有匈奴族、鲜卑族、吐蕃族、回鹘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各民族人民的形象,因此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服饰图像资料。 卷沿毡帽,由羊毛制成,敦煌壁画可见三种形式,一种是中央隆起,周边设沿卷而向上,如盛唐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中遇盗胡商所戴之白毡帽;一种是卷荷形,帽檐为圆形,较宽,向上翘,如中唐第158窟北壁《涅槃经变》“举哀图”中的各国王子之一;另一种是半卷形,其形类似于魏晋时期的小冠,有形如簸箕,牛舌头,俗称牛舌毡帽。改帽额前卷沿向前伸出,其余向上卷;遇寒冷风雪时,把卷沿翻下,可以护住脖颈耳朵。西魏第285窟北壁男供养人就戴这种卷沿毡帽。 关于毡帽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如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从大食已东,并是胡国,即时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衣着叠衫裤等及皮裘……此等护国,并剪须发,爱着白毡帽子。”唐•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云:“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子小。” 吐蕃装,即吐蕃族之衣冠。中唐第159、231、237等窟壁画均有吐蕃赞普和侍者的形象。一般特点为官吏庶民均着左 长袖缺袴衫,腰束革带,长靿乌靴,辫发束髻于耳侧,项饰瑟瑟珠。 《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赞普“身被素褐,结朝霞冒首,佩金缕剑”。朝霞冒首,即指红毡高帽红如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