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送混凝土是一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等工程。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工艺特点和施工条件,泵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对结构的抗渗和耐久性产生影响。本文将探讨泵送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和防范策略。
一、泵送混凝土的特点
水泥用量多:为保证混凝土的可泵性,强度等级为C20~C60的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一般为350~550kg/m3。
砂率高、用砂量多:泵送混凝土的砂率约为38%~45%,通过0.315筛孔的砂不应小于15%。
粗骨料粒径较小:泵送混凝土的石子粒径不得大于泵送管道直径的1/4。
添加剂:施工时常掺加粉煤灰、矿渣等,以改善混凝土性能。
水灰比宜为0.4~0.6;混凝土的坍落宜为80~180mm。
泵送剂:多为高效减水剂、复合缓凝剂、引气剂等。
二、泵送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类型及其成因
环境因素引起的温度裂缝: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混凝土塑性(沉陷)收缩裂缝:在板、墙等表面系数大的结构中使用泵送混凝土现浇施工时,由于混凝土沉陷而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的干缩裂缝:混凝土在硬化后较长时间产生内水分蒸发引起的裂缝。
三、泵送混凝土裂缝的防范策略
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
控制混凝土的用水量:尽可能将单方混凝土用水量控制在170kg/m3以下。
选用合理的粗细骨料: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根据结构最小断面尺寸和泵送管道内径选择,细骨料以级配良好的中砂为宜。
掺加掺合料:如粉煤灰等,可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改善搅拌工艺:采用二次投料的净浆裹石或砂浆裹石工艺。
严格控制和改善浇筑工艺: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分层、分块浇筑,合理振捣。
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及时进行表面保温。
注重浇筑完毕后养护:保持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以减少干燥收缩。
四、结束语
泵送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对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防止裂缝的产生。在未来的建筑施工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和研究泵送混凝土施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