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KPM软件中手工配筋的步骤如下:
理解PKPM输出结果
PKPM会输出梁、板、柱的配筋计算结果,包括钢筋种类、直径、数量和布置方式。
仔细阅读PKPM的输出结果,理解各项参数的含义,例如加密区、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和间距等。
对比电算结果与手工计算
将PKPM的电算配筋结果与手工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例如,在梁的配筋中,电算配筋可能为2根20+2根18HRB400,而手工配筋可能为4根HRB400。手工配筋由于减少了钢筋直径种类,通常更为合理。
调整配筋以满足构造要求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抗震设计要求,调整配筋以满足构造要求,例如满足最小配筋率、箍筋间距等。
注意梁端设置的第一个箍筋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应大于50mm,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考虑施工方便性
手工配筋时,尽量选择常用的钢筋直径和模数,以便于施工和减少截断。
例如,梁板配筋最好手工绘制,因为PKPM出的板钢筋往往需要调整,而手工绘制可能更快捷准确。
验证配筋结果
最后,再次验证配筋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可以通过PKPM的模型检查功能,或者使用其他软件进行辅助验证。
建议
加强理解:手工配筋需要深入理解结构设计和规范要求,以便更合理地进行配筋。
细致对比:手工配筋时,要细致对比电算结果和手工计算结果,确保配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注重构造:在满足受力要求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构造要求,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方便施工:在满足设计和构造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施工方便的钢筋直径和布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