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画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发现始于19世纪末。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后经研究确认为商代卜辞,从而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甲骨文之学。
2.甲骨文的破译:甲骨文的破译工作始于20世纪初,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目前已经认识的甲骨文单字有4000多个。
3.甲骨文的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社会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汉字,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