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具有多重含义,具体如下:
基本定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体,结合城、障、亭、标等设施,总长度约21196.18公里(不同统计略有差异)。
历史沿革
修筑始于西周时期(约公元前870年),春秋战国时期进入第一个高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连接并修缮战国长城,始称“万里长城”;
明代(1368-1644年)大规模扩建,形成现存主体。
文化象征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
现代延伸
除实际防御功能外,“长城”还比喻坚不可摧的力量或团结的精神,如“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地理分布
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甘肃、内蒙古等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河北境内最长(2000多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