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的形成主要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具体原因如下:
地球公转与地轴倾斜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公转周期约为365天。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存在约23°26′的倾斜角。这种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形成四季更替。
太阳直射点变化
夏至(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倾斜向太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最多热量,形成夏季。 - 冬至(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倾斜远离太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热量最少,形成冬季。 - 春分(3月21日前后) 和 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分别标志春季和秋季的开始。
季节特征与气候差异
四季反映了气温、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变化:
夏季 :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旺盛。 - 秋季 :气温逐渐降低,树叶变黄脱落。 - 冬季 :寒冷干燥,部分地区出现冰雪。 - 春季 :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由于地轴倾斜,当北半球经历夏季时,南半球处于冬季,反之亦然。
综上,地球公转结合地轴倾斜,通过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周期性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