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中的“中举”指的是科举考试中式,即通过考试获得举人的功名。
《范进中举》是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着名故事,讲述的是范进这位寒门书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举人功名的经历。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举人则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举”一词中的“中”意味着“成功”,“举”则是指“举荐”或“选拔”。因此,“中举”即是指在科举考试中成功通过选拔,成为举人。举人相当于现代的学士学位,是科举制度中的初级功名。获得举人功名的士子可以进入官场,担任一定级别的官职,或者继续参加更高层次的科举考试,争取更高的功名,如进士。
在《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中,范进经过多年的苦读,终于在一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中了举人。他的母亲因为兴奋过度而突发疯病,这一情节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经典的一幕。这个故事通过范进的遭遇,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功名的追求和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
1.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隋朝,盛于唐宋,至清朝废除。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获得不同级别的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等。
2. 举人:举人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阶段,通过乡试的士子可以获得举人的功名,成为举人后可以参加会试,争取更高的功名。
3.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手法描绘了清代中叶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士人的生活和科举制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