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中的"汉时关"通常被认为是玉门关。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汉时关",根据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分析,一般认为指的是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汉朝防御匈奴的重要关隘。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描述的是边塞生活和战争景象,玉门关作为汉朝边塞的象征,与诗的主题相吻合。
1.玉门关的历史:玉门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汉朝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防御匈奴的战略要地。到了唐朝,玉门关的军事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
2.王昌龄的《出塞》:《出塞》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壮丽景色,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深敬仰和对和平的热切期盼。
3.汉时关的其他解释: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汉时关"指的是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明朝长城的重要关隘,被誉为"天下第一关"。这种解释主要是基于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字面理解,认为"秦时明月"对应的是秦朝的山海关,"汉时关"对应的是汉朝的山海关。
总的来说,虽然对于《出塞》中"汉时关"的具体指代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大部分学者还是倾向于认为指的是玉门关。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戍边将士的敬仰,是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