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中殿试考上者被称为进士。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至清朝末年被废除,历经了近1300年的历史。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乡试的合格者称为举人,会试的合格者称为贡士,而殿试的合格者则被称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难获得的。殿试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在殿试中表现出色,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底蕴,还需要出色的应变能力和政治智慧。
1.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以往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为庶族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是中国古代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途径。
2.殿试的考题通常包括诗、赋、策论等内容,考察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政治见解。殿试的名次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只有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殿试考上者成为进士后,一般会被授予官职,从此步入仕途。进士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最高等级的学位,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它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深远,它的公平性、竞争性和开放性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道。殿试考上者被称为进士,这是他们通过艰苦努力和卓越才能获得的荣誉,也是他们步入仕途,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