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主要习俗包括以下内容:
赛龙舟
为纪念屈原而兴,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起源于战国时期,现多作为竞技体育赛事。
吃粽子
传统食品,用糯米包裹馅料蒸制,象征驱邪避灾。南北粽子馅料差异较大,如甜粽、咸粽等。
挂艾草与菖蒲
通过悬挂艾草、菖蒲驱邪避瘟,艾叶含挥发油可驱蚊虫、净化空气,部分地区还会悬挂葫芦等祈福装饰。
佩香囊与系五色丝线
香囊内填充中草药,驱虫避邪,常系于腰间或悬挂于门上。
五色丝线(红、黄、蓝、白、黑)系于手腕、脚腕,寓意驱病纳福。
饮雄黄酒
传统中药酒,具有消毒杀菌作用,部分习俗认为可驱邪避瘟。
避五毒与采药
通过佩戴香囊、挂艾草等方式驱除蛇虫等“五毒”,部分地区还有采药、制凉茶等习俗。
不同地区习俗存在差异,例如:
湖北秭归 :划龙舟祭屈原。
江南地区 :强调挂艾草、饮雄黄酒。
北方部分地区 :有挂柳条、煮新蒜等习俗。
端午节习俗融合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间信仰,通过集体活动强化社区凝聚力,同时蕴含中医养生理念(如艾叶、雄黄酒的驱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