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消毒杀菌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实现,结合权威建议整理如下:
通风换气
每天至少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以上,尤其冬季和密闭空间更需加强通风,可稀释病原体并减少细菌滋生。
紫外线照射
使用紫外线灯(30-60分钟)或直接暴晒(6小时以上),需注意避免直射皮肤和眼睛。紫外线能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但需定期清洁灯具。
高温蒸汽/煮沸
餐具、衣物等可煮沸15-20分钟杀菌;
水蒸箱或沸水蒸20分钟可消毒物品表面。
日光暴晒
阳光直射4-6小时可杀灭螨虫和细菌,适合衣物、毛绒玩具、被褥等。
酒精擦拭
使用75%医用酒精或含氯消毒液(如漂白粉稀释液)擦拭高频接触物品(如门把手、桌面),需通风后操作。
含氯消毒剂
漂白粉水(1%-3%浓度)可消毒地面、墙面;
84消毒液(2%浓度)适用于有传染性区域,需按比例稀释。
其他化学剂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原子可杀菌,多用于医疗场所;
高锰酸钾溶液(0.5%浓度)可消毒餐具和果蔬。
优先物理法 :无疫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时,优先通风、日光暴晒等物理方法;
避免滥用化学剂 :不推荐大面积喷洒酒精或含氯消毒剂,以免刺激呼吸道或破坏物品;
定期清洁 :如洗衣机槽需每月用专用清洁剂消毒,减少细菌滋生。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可有效杀灭室内病原体,保障健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