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一次行动或一次努力就完成所有的工作或达到预想的目标。
"毕其功于一役"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原文是:“谚曰:‘毕其功于一役。’今子治赵,赵必乱。”这个成语在原文中的意思是说,一次行动就完成所有的工作,或者一次努力就达到预想的目标。现在常用来形容做事果断,行动迅速,效率高,不拖泥带水。
1.成语“毕其功于一役”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荀偃(荀息)为了阻止赵盾篡位,建议晋灵公一次行动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即“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晋灵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2.在现代,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做事果断、行动迅速、效率高的人。例如,一个领导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如果能够做到“毕其功于一役”,那么就能够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3.但是,这个成语也暗示了过于急躁和缺乏耐心的问题。如果过于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可能会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导致问题的解决并不彻底或者出现新的问题。
总的来说,“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鼓励我们果断行动、提高效率的成语,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要注意避免过于急躁和缺乏耐心的问题,以确保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和彻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