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堆肥需科学搭配材料、控制环境参数并定期维护,具体步骤如下:
碳氮比 :理想比例为 25-30:1 (棕色材料:碳源;绿色材料:氮源)。例如,3份树叶配1份厨余垃圾。
可堆材料 :包括菜叶、果皮、咖啡渣、干草、鸡蛋壳等,避免肉类、油脂及患病植物。
容器选择 :推荐 1立方米以上 的木箱或塑料桶,底部需与土壤接触,四周开孔通风。
堆形设计 :可搭建半坑式或地面堆积法,坑深约1米,宽3.5-4米,堆高1米左右,顶部覆盖土或成熟堆肥。
底层处理 :铺10厘米厚的树枝等粗糙材料,促进空气流通。
分层堆放 :交替铺碳源(棕色材料)和氮源(绿色材料),每层厚度5-10厘米,上层多添加粪尿等氮源。
湿度控制 :保持材料湿润但不过湿,可用手指按压,出水成滴不成股。
翻堆频率 :初期每周1-2次,后期可减少至每月1次,促进均匀分解和温度调节。
温度监控 :理想温度为 50-60℃ ,通过翻堆维持。过高则降温,过低则加绿色材料升温。
成熟标志 :堆肥呈黝黑色、疏松干燥,无异味,需6个月以上。
使用方法 :直接混入土壤,但需与普通土壤按3:1比例混合,避免直接使用。
避免使用肉类、油脂及患病植物。
露天堆肥需防雨,封闭式容器可减少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