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计算主要基于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
存货的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时点所持有的商品、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库存商品等资产的价值。以下是存货计算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1. 确定存货的成本:存货的成本主要包括购买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如运输费、保险费等。在会计核算中,企业通常采用先进先出法(FIFO)、后进先出法(LIFO)或加权平均法来确定存货的成本。
2. 评估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这一步骤是为了确定存货是否贬值,因为市场价格的变动可能会使存货的价值低于其成本。
3. 应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则应按照可变现净值来计提跌价准备。即存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可变现净值。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计算存货的总成本。
评估每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对每种存货,比较其成本和可变现净值。
如果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按照可变现净值调整存货账面价值,并计提跌价准备。
如果可变现净值高于或等于成本,则存货按成本计价。
例如,如果一个企业有一批原材料,其成本为1000万元,但市场价格下降,预计售价为800万元,销售过程中还需支付50万元的加工成本、销售费用和税费。则该批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为800万元。由于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企业需要按照可变现净值调整存货账面价值,并计提200万元的跌价准备。
1. 存货的核算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较大,不同行业和企业可能采用不同的存货核算方法,如制造业可能更多地采用FIFO或加权平均法,而零售业可能采用个别认定法。
2. 存货的跌价准备是企业为了防止存货价值下降而设置的一种预防性准备,它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3. 存货的周转率是衡量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存货周转率,可以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的销售和补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