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规律,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运行和发展。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动力。根据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即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工资的部分。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方面:
1. 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而非满足社会需求。这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因为生产决策往往基于利润最大化而非社会需求。
2. 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工人成为生产过程中的被动者,而资本家则成为生产的主导者。
3. 生产关系: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剥削关系。资本家通过支付低于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报酬,从而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实现资本的增值。
4. 生产周期: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波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会加大生产规模,导致生产过剩。当市场需求无法消化过剩产品时,经济危机爆发,迫使资本家调整生产规模。
5. 发展趋势:从长期来看,剩余价值规律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断加剧。一方面,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将导致其走向灭亡。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规律,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目的。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危机。
3. 研究剩余价值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为探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