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混凝土耐久性需从材料选择、施工控制、环境适应等多方面协同优化,具体措施如下:
低水胶比
通过掺入高效减水剂将水灰比控制在0.38以下,显著降低毛细孔隙率,增强抗渗性和抗冻性。
活性矿物掺料
添加粉煤灰、矿渣等活性材料,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生成低碱性硅酸钙,提高水泥石致密性,抑制碱-骨料反应。
耐蚀水泥
选用抗硫酸盐水泥或铝酸盐水泥,提升对氯离子、硫酸盐等侵蚀介质的抵抗能力。
振捣与密实
确保混凝土充分振捣,避免蜂窝、裂缝,减少侵蚀通道。
保护层与钢筋防护
增加海洋环境防护层厚度(≥50mm),采用环氧涂层或不锈钢钢筋,并使用阻锈剂延缓锈蚀。
裂缝控制
限制裂缝宽度(≤0.2mm暴露环境),通过结构设计减少应力集中。
排水与防护涂层
设置排水系统避免积水,对暴露面采用硅烷浸渍或聚合物涂层增强抗渗性。
定期检测
进行碳化深度、氯离子含量及钢筋电位测试,及时发现渗漏或锈蚀。
修复技术
采用阴极保护、聚合物砂浆修补或FRP加固等手段应对损伤。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可系统提升混凝土在长期使用中的耐久性,确保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