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名称由来主要与古代仙人传说相关,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流说法:
匡俗(匡裕)求仙说
周朝时期,匡俗(或匡裕)在庐山修道求仙,周天子多次邀请其出山辅政,但均被拒。后其人消失,仅留空庐,被传为成仙,故得名“庐山”或“匡山”。这一说法流传最广,被多个来源共同提及。
方辅与老子炼丹说
周武王时期,方辅与老子李耳同骑白驴入山炼丹,最终“得道成仙”,仅留空庐。因“人去庐存”,得名“庐山”。但此说法因涉及老子与武王时间线矛盾,权威性较低。
越庐君匡俗说
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后牺牲,朝廷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他弃官入山修道,因“越庐君”得名“庐山”。此说法与匡俗求仙说存在时间线冲突,但部分来源仍提及。
补充说明 :
宋朝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曾短暂改称“康山”,后恢复原名。- 山体呈地垒式块段状,形似“中田有庐”,可能对名称有一定影响,但主流传说仍以仙人故事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