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是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的宗教建筑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代表。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基本定义
吴哥窟(Angkor Wat)是柬埔寨暹粒市的标志性古迹,全称为“吴哥寺”或“小吴哥”,梵语意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桑香佛舍”。
历史地位
建于12世纪中叶,由苏利耶跋摩二世为供奉毗湿奴而建,是高棉古典建筑的巅峰,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长城、泰姬陵等并称“古代东方四大奇迹”。
建筑特色
以高棉式建筑为主,融合了祭坛、回廊、护城河等元素,象征宗教与宇宙秩序。
原名“Vrah Vishnulok”意为“毗湿奴的神殿”,后因法国人误译为“吴哥窟”。
文化意义
既是宗教圣地,也是高棉王朝的都城遗址,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与艺术成就。
柬埔寨国旗中央印有吴哥窟的蓝绿色调,成为国家文化符号。
现代保护与游览
2019年修复工程后,成为全球游客必游景点,提供直升机空中游览、微缩景观导览等体验。
部分区域(如吴哥窟)需购票参观,一日票约37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