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指古代典故中的一种高尚品德,比喻人在面对诱惑或便利时,能够克制私欲,坚守原则,不为个人私利而放弃公义。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最着名的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的一段描述。故事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一条宽阔的河流,河对岸是孔子故乡的家园。孔子的弟子子路建议他过河回家,但孔子坚决拒绝,理由是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不能因为个人情感而耽误公事。
这个典故传达了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即在面对家庭和个人利益时,能够坚持公义,不为私欲所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精神被视为君子风度的典范。
具体来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忠诚于事业: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使命是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家庭和私利不能成为他放弃事业的理由。
2. 坚守原则: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不能因为一时的便利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3. 克制私欲:在面对家庭温暖和亲情诱惑时,孔子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这是他高尚品质的体现。
4. 社会责任感:孔子的行为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他明白自己的使命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关乎天下百姓的。
1. 《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强调在父母健在时,子女不应远游他乡,但若真有正当理由,也应有所去处。
2. 在《史记》的其他篇章中,也有许多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精神的体现,如范蠡辞官归隐,不贪恋权势,追求内心的自由。
3. 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被提倡,如在职业道德、公务纪律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学习孔子的这种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