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进行溶蚀、沉淀等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定义与命名
由地下水与地表水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以斯洛文尼亚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称之为岩溶地貌,属于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形成机制
化学溶蚀 :二氧化碳溶解于水形成碳酸氢钙,随水流动溶解石灰岩(CaCO₃)。 - 机械作用 :包括流水冲蚀、潜蚀及重力崩塌等,形成溶洞、天坑等地下形态。
典型特征
地表景观 :石峰、石林、溶洞、地下河、漏斗等,如中国桂林山水(峰林喀斯特)、云南石林(溶洞喀斯特)。 - 地下景观 :溶洞、暗湖、地下河系统,如贵州绥阳双河洞(亚洲最长洞)。
分布与规模
中国分布最广,以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为典型代表,全球地表可溶性岩石分布占陆地总面积约10%。
研究价值
中国是最早系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国家,其多样性为全球罕见,且洞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