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之所以被称为“战国”,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历史分期依据
该名称由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确立,书中详细记载了东周后期至秦统一六国前的历史(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成为后世划分这一时期的标准。
政治制度质变
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不同,春秋以诸侯争霸为主,政治制度仍沿袭周礼;而战国则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如三家分晋标志着旧有秩序被打破,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战争频繁与兼并特征
战国时期诸侯国间战争更加频繁和激烈,大国通过兼并小国逐步形成“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争规模和残酷程度显著提升,成为这一时期最显著特征。
思想与实践的结合
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如儒家、道家等学派兴起),而战国时期这些思想被转化为政治实践,推动了社会变革。例如法家思想被秦国采纳,助力统一进程。
综上,“战国”一词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特征,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