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基本职能包括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货币的本质在于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属性。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充当着交换的媒介,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变得可能。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一般等价物,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 价值稳定性:货币的价值相对稳定,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货币在交换中能够保持其价值。
2. 通用性:货币在交换中广泛流通,不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限制。
3. 可分割性:货币可以分割成不同的单位,满足不同价值的商品交换需求。
货币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大小。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因此可以用它来表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例如,一件衣服的价格是100元,这里的100元就是用货币来衡量衣服的价值。
2.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起到媒介的作用,使得交换双方能够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例如,甲用100元货币购买了乙的价值100元的商品,这里的100元货币就是流通手段。
在现代社会,货币的职能还包括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支付手段指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易完成后,作为债务的支付手段;储藏手段指的是货币可以用来保存价值,以备将来使用;世界货币则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的货币。
1. 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的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现代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形态和职能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2. 货币政策: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
3. 货币金融危机:了解货币金融危机的成因、类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预防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