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这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两个节气相差大约15天,全年共365天,因此二十四节气能基本反映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
1.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太阳到达黄经的角度。例如,立春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雨水是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以此类推。
2.二十四节气不仅对中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成为许多习俗和饮食文化的来源,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成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认识,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气象等多方面的科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