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铸造生产中最基本的方法是砂型铸造。
砂型铸造,又称为砂铸,是铸造生产中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通过使用砂型来形成铸件所需的空腔,然后将熔融金属倒入这些空腔中,冷却凝固后取出铸件。以下是砂型铸造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1. 准备砂型:首先,需要准备用于形成铸型的砂。常用的砂有硅砂、粘土砂、树脂砂等。根据铸件的大小、形状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砂料和粘结剂。然后,将砂料与粘结剂、水等混合均匀,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可塑性的砂浆。
2. 制造砂型:将砂浆倒入铸模中,形成砂型。铸模通常由金属或木材制成,根据铸件形状设计。砂型分为上砂型和下砂型,两者之间用砂芯连接,以形成铸件的内部空腔。
3. 砂芯制造:对于有内部空腔的铸件,需要制作砂芯。砂芯与砂型相结合,形成铸件的内部结构。
4. 熔化金属:将金属原料放入熔炼炉中加热熔化,使其成为液态金属。
5. 浇注:将熔融金属通过浇注系统倒入砂型中,金属液在砂型中冷却凝固。
6. 清理:铸件凝固后,取出砂型,清除铸件表面的砂粒和氧化层等杂质。
7. 后处理:对铸件进行热处理、机械加工等后处理,以提高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砂型铸造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可以铸造各种复杂形状的铸件。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铸件精度和表面光洁度较低、生产效率不高、环境污染等。
1. 砂型铸造的分类:根据砂芯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干砂型、湿砂型、树脂砂型等。
2. 砂型铸造的应用: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航空、航天、家电等行业。
3. 砂型铸造的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砂型铸造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如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提高铸件精度和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