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扬清的“激”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冲刷,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
“激浊扬清”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出自《左传》。这个成语由“激浊”和“扬清”两个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在这里,“激”字的意思是冲刷,引申为抨击、清除不好的事物。而“浊”指的是浑浊的水,比喻不好的事物或现象。“扬”则是高举、宣扬的意思,“清”则是指清澈的水,比喻好的事物或品质。
“激浊扬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不良现象或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和清除,同时积极倡导和宣扬好的风气和正确的思想。在历史上,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用以强调清除社会不良现象,提升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例如,在政治领域,领导层可能会采取激浊扬清的措施,打击腐败,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在文化领域,通过批判低俗、恶俗的文化产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则强调要清除错误的教育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 成语“激浊扬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的“激浊扬清”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诗人通过描绘原上草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清除不良风气、倡导清正之风的向往。
2. 在现代社会,激浊扬清的理念依然被广泛传承和发扬。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对网络谣言、不良信息进行揭露和批评,倡导网络环境的净化。
3. 激浊扬清的理念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强调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倡导公平正义,反对一切腐朽、堕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