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废除汉字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涉及文化独立、民族主义、实用性和历史断裂:
民族主义与文化独立
韩国通过废除汉字,试图摆脱对中华文化的依赖,建立独立的民族文化体系。这一决策与20世纪西方文化影响及东亚政治格局变动相关,旨在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汉字学习难度与实用性问题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结构复杂且书写繁琐,导致学习难度高。韩国政府认为简化文字、降低学习成本更利于普及教育,因此推动谚文字母(韩文)作为官方书写体系。
历史传承与现实矛盾
废除汉字后,韩国年轻一代难以直接阅读历史文献,导致文化遗产传承受阻。例如,高铁工程中因韩文标注“防水”被误读为“放水”的案例,凸显了文字统一性的重要性。
政治与社会因素
朴正熙政府时期,激进民族主义情绪推动政策实施,但多次尝试均因实际问题(如词义混淆、社会接受度低)失败。最终,韩文与汉字混合使用成为主流,但汉字在身份证等正式场合仍被保留。
综上,韩国废除汉字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体现了文化独立诉求,也暴露了政策执行中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