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权从唐朝开始衰落。
相权,即宰相的权力,是中国封建时代官僚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权力形式。相权的衰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比较开明的时期,当时的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力。然而,随着唐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相权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具体来说,相权衰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宦官专权:唐朝后期,宦官开始干预朝政,甚至出现宦官掌握相权的情况。宦官的专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使得相权逐渐衰落。
2. 节度使的崛起: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制度逐渐形成,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有时甚至超过中央。这种情况下,中央宰相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3. 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官僚体系更加重视文官的选拔。宰相虽然仍是最高行政长官,但文官集团内部的权力平衡使得相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4. 宋朝的改革: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位,分割宰相的权力。这使得相权在宋朝进一步衰落。
5. 元朝以后:元朝以后,相权进一步衰落,宰相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皇帝集权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相权的衰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唐朝开始,经过五代十国,到宋朝达到顶峰,再到元朝以后逐渐消失。这一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结构的演变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1. 《资治通鉴》中关于唐朝宰相权力的描述,可以进一步了解相权的历史变迁。
2. 《唐会要》等史书中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记载,有助于理解相权衰落的社会背景。
3. 《宋史》等史书对宋朝政治制度的分析,可以揭示相权衰落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