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役中,晋文公重耳运用智谋,避其锋芒,以退为进,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重耳和楚成王为了争夺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进行了一场大战。战前,晋文公想起了早年流亡楚国时,楚成王曾款待他,并承诺如果将来晋楚交战,他会退避三舍以示敬意。于是,晋文公决定履行诺言,命令军队后撤九十里,也就是三个“舍”的距离,以表示对楚成王的尊重。楚军看到晋军后撤,以为对方胆怯,于是追击。然而,晋军在后撤过程中早已做好了埋伏,待楚军追至,晋军突然发动攻击,大败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1."舍"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所以退避三舍就是后退九十里。
2.退避三舍这个故事体现了晋文公的智谋和诚信,他以退为进,避其锋芒,最终取得胜利,也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3.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诚信和智谋是领导者的重要品质,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成功。
退避三舍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它揭示了领导者应具备的诚信和智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以退为进的智慧,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