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的名称源于中国古代对天地边界的想象与文学意象的结合,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古代哲学与地理概念
古人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认为天地相接之处为“天涯海角”,象征自然界的极限边界。这种观念在《太玄经》等典籍中有所体现,后演变为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的传承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对远方的感慨,奠定了“天涯”作为遥远象征的文化基础。
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在巨石上题刻“天涯”,与后世的“海角”组合,形成固定名称。
现实地理标志的确立
三亚市天涯海角景区因沙滩上刻有“天涯”“海角”巨石而得名,这两块石碑分别立于海滨,象征天之边缘与海之尽头,成为现实中的地理标志。
文化内涵的延伸
该名称超越地理概念,被赋予爱情、离别等情感寓意。例如,民间传说中“天涯海角”象征恋人相隔极远,最终化为石头的爱情故事,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