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着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源于电磁感应理论的发展。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后,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力成为新的动力来源,取代了蒸汽机,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半径扩大,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此外,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理论。电话、电报、无线电通讯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化学工业的建立,使得人类可以大规模地合成各种化学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一次以电力、内燃机和新材料、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科技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力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这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