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主要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规律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理解来区分。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下是对唯物史观的几个关键点的具体阐述:
1.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 历史规律: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为历史进程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条件,如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等;社会意识是指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与之相对,唯心史观则是从意识决定物质、精神决定物质的立场出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意识、特别是由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决定的。以下是对唯心史观的几个关键点的具体阐述:
1.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心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思想、道德、宗教等精神因素决定的,特别是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意志。
2. 历史规律:唯心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缺乏客观规律性,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唯心史观中,社会意识是主导因素,社会存在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观的根本立场、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规律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 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3. 唯心史观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定的影响,但其错误性已被实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