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下冰雹的主要原因与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性有关,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热力驱动不足
冰雹形成需要强烈的上升气流,这种气流通常由地表高温(如午后至傍晚)加热空气产生。夜间地面散热快,气温下降,导致上升气流减弱,无法维持冰雹生成所需的热力条件。
对流活动减弱
白天阳光直射地表,地表吸收热量后形成强烈对流。夜间对流活动逐渐减弱,云层中的水汽和冰晶难以获得足够的动力进行碰撞、合并和冻结,从而抑制冰雹形成。
高空冷空气与湿热气流的碰撞条件
冰雹形成需高空冷空气与湿热气流交汇,形成“冰工厂”。白天这种冷暖空气的剧烈碰撞更频繁且更剧烈,而夜间碰撞机会减少,不利于冰雹生成。
水汽与动力条件配合
冰雹不仅依赖上升气流,还需充足的水汽和适当的气压梯度。夜间大气层结更稳定,水汽难以积累到临界值,且动力条件(如风切变)不利于对流发展。
补充说明 :
冰雹并非绝对不会在夜间形成,但概率显著低于白天。例如北京曾出现“白天超30℃,晚间突降冰雹”的现象,正是热力与动力条件在夜间的特殊组合。- 冬季不下冰雹的主要原因是水汽含量低、对流活动弱,与夜间无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