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被称为“巴蜀”的历史渊源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古代部落与国家形成
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分为巴蜀两大部分:
蜀国 :以古蜀族为中心,主要聚居在今川西地区(如阿坝州茂县),后发展至成都平原;
巴国 :以古巴族为中心,活动于今川东及重庆一带,因盛产植物“苴”(芦苇)得名。
秦朝行政区划沿用
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后,将巴蜀两地分别设为 蜀郡 和 巴郡 ,这一行政区划名称沿用至汉代,成为四川历史地理的重要标识。
文化与地理特征融合
“蜀”文化以成都平原为核心,强调农耕与蜀地特色;
“巴”文化多与重庆及周边地区关联,体现渔猎与山地特色;
两者共同构成“巴蜀”这一综合性地域概念。
现代名称延续
尽管秦朝后四川地区行政归属多次调整(如汉代设益州),但“巴蜀”作为历史文化的统称,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特指四川与重庆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