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不惧出自《庄子·逍遥游》。
“勇者不惧”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着名哲学家庄子的着作《庄子·逍遥游》。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述大鹏鸟的飞翔,寓意人生的境界和理想状态。在文章中,庄子写道:“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在这里,庄子通过鹏鸟的形象,表达了勇者不惧的精神。
在庄子看来,勇者之所以不惧,是因为他们能够超越常人的局限,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鹏鸟能够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正是因为它不受地面世界的束缚,能够把握住自然的规律,顺应天时地利。这种精神在《逍遥游》中被概括为“勇者不惧”。
“勇者不惧”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激励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座右铭。
1.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着称,对后世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一篇,讲述的是庄子对于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勇者不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中,也体现在文学、艺术、武术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