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是由清朝皇帝乾隆下令的。
闭关锁国,又称海禁政策,是清朝中期至晚期实行的一项对外封闭政策。这一政策始于顺治年间,但真正形成并长期实施的是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的背景是多方面的。首先,清朝统治者担心外国宗教和文化的传入会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尤其是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被认为可能会破坏社会稳定。其次,清朝自视为“天朝上国”,认为中华文明优越于其他国家,因此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此外,清朝还担心外国势力的渗透和侵略。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下达了着名的《海禁令》,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入中国沿海港口,并规定只有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商船可以在中国通商,但必须在指定的广州一口进行贸易。这一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严重受限,同时也使得中国错过了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脱轨,错过了许多科技和文化的交流机会。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国力的衰落,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被打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1. 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对抗中处于劣势,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
2. 闭关锁国政策实施期间,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主要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形成了着名的“广州十三行”。
3. 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闭关锁国政策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