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主要源于传统民俗中关于鬼门开启的信仰与习俗,具体原因可归纳如下:
地门开启与鬼魂游荡
传统民俗认为,农历七月初一阎王会打开地门,允许鬼魂进入阳间,至七月三十日重新关闭。这一期间鬼魂活跃,故称“鬼月”。
中元节(鬼节)的加持
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是鬼魂最为活跃的日子,民间会举行普渡、祭祖等仪式,超度亡魂并祈求平安。这一节日强化了七月“鬼月”的文化内涵。
阴阳之气转换的象征
农历七月处于夏秋交替之际,阴气渐盛,古人认为此时阴阳之气动荡,鬼魂更易游荡。这种自然现象与民俗信仰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了“鬼月”的称谓。
节气与自然现象的影响
七月包含白露等节气,气候由热转凉,自然界生物衰败,古人将此类变化与鬼魂活动联系,增添了神秘色彩。
总结 :七月被称为“鬼月”是阴阳信仰、节日习俗与自然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古人“敬畏鬼神”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