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数效用理论假定效用可以加总,而序数效用理论则认为效用只能排序。
基数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传统理论,它假定效用是可以进行量化测度的,即效用的大小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数值来表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大小来做出消费选择。在基数效用理论中,效用是可加的,即消费者对两个商品的效用之和可以准确地反映这两个商品组合的总效用。例如,如果消费者对商品A的效用是10,对商品B的效用是5,那么消费者对A和B的组合的效用就是15。这种效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
然而,序数效用理论则对基数效用理论的这种假设提出了质疑。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只能进行排序,而不能进行加总。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比较不同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并据此进行排序,但不能准确地量化这种效用的大小。例如,消费者可能认为商品A比商品B更有价值,但无法准确地说出A的效用是B的多少倍。序数效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初的经济学家希克斯和艾伦。
序数效用理论的出现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 实际效用无法准确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效用的主观性和复杂性,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效用的大小。
2. 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感受可能完全不同,这使得效用无法进行统一的量化。
3. 简化理论分析:序数效用理论可以简化经济模型的分析,使得理论推导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1. 基数效用理论在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应用:基数效用理论为消费者选择理论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分析消费者在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时。
2. 序数效用理论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中的应用:序数效用理论是构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基础,这些曲线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工具。
3. 序数效用理论在福利经济学中的应用:序数效用理论在分析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时,为评估不同政策的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