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主要源于他在三国时期频繁更换义父、背叛忠义观念的行为。这一称号既反映了其个人品行问题,也体现了后世对其反复无常性格的讽刺。具体原因如下:
多次更换义父
吕布先后认丁原、董卓为义父,后又因利益驱动杀害董卓并投靠王允。这种频繁改主的行为被后世视为“三姓家奴”的典型表现。
背叛忠义观念
在古代社会,忠义是重要道德准则。吕布为利益背叛丁原、董卓,甚至王允,导致其“反复无常、毫无操守”的形象深入人心。
历史与文学渲染
《三国演义》及民间传说通过夸张情节强化了这一标签,如吕布为貂蝉杀害董卓后,仍被张飞等人称为“三姓家奴”,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负面形象。
综上,吕布因多次背叛、缺乏忠诚而被后世冠以“三姓家奴”之名,这一称号既源于历史事实,也受文学作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