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这个典故出自于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晋文公重耳为了实现其称霸中原的宏图大业,决心挑战当时中原的霸主楚国。这场战役中,晋文公实践了他早年的诺言“退避三舍”,即每前进九十里就停止,以此来表示对楚国的尊重和对昔日恩情的回报。晋军的这种举动,赢得了中原各国的敬佩,也使得楚军在道义上陷入了被动。最终,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晋文公也借此成为了中原的新霸主。
1.“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用来形容主动避开冲突或危险,以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
2.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春秋时期中原霸权争夺的重要转折点。
3.晋文公重耳的“退避三舍”,既是对他早年流亡生涯中楚国恩情的回报,也是他在军事策略上的巧妙运用,显示了他深思熟虑、智勇兼备的领导才能。
退避三舍的故事,不仅是对晋文公重耳智慧和仁德的赞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退为进,以德服人的历史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