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划归江苏省而非山东省,主要基于历史沿革、地理区位、经济战略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具体原因如下: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调整
徐州自南宋以来长期隶属于江苏省(前身为江南省),仅在解放战争时期(1949-1953年)因江苏省未完全解放,曾短暂由山东省代管。1953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后,徐州正式划归江苏。
1952年中央政府恢复江苏省建制时,徐州及周边地区(如丰县、沛县等)从山东省划归江苏,这一调整被描述为“重新划归”而非简单划入。
地理区位与战略意义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枢纽,与江苏南部城市联系更紧密,而与山东的地理和文化联系相对较弱。
作为南北交通要道,徐州的战略地位更符合国家统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
经济与粮食供应
徐州是江苏省重要粮仓,平原面积占90%,可提供大量粮食支持江浙沪工业需求。若划入山东,将打破区域粮食平衡。
其经济辐射作用主要面向苏北地区,与江苏南部城市协同发展更高效。
文化与行政协调
尽管徐州方言、饮食文化与山东南部相似,但长期属于江苏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认同更牢固。
1953年江苏省成立后,徐州作为苏北中心城市,划归江苏更利于行政管理和区域发展。
综上,徐州划归江苏是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符合区域发展需求,也体现了行政区划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