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在古代的名称经历了多次更迭,主要名称如下:
候城(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始称“候城”,隶属汉辽东郡(辽阳),是沈阳正式建城之始,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沈州(唐代)
唐代时改称“沈州”,沿用至金代,是沈阳作为州级行政单位的重要阶段。
沈阳路(元代)
元朝元贞三年(1296年)重建土城后,改称“沈阳路”,“沈阳”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史料中,归辽阳行省管辖。
沈阳中卫(明代)
明代时将“沈阳路”升格为“沈阳中卫”,强化其军事地位。
盛京(后金-清朝)
清太宗皇太极于1634年定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仍保留“盛京”称号,成为清朝东北陪都。
其他别称 :沈阳在清代还被称为“奉天”,与“盛京”并称,但“奉天”更多作为都城别称,而非全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