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现在位于甘肃省博物馆一楼。
马踏飞燕,全名为“东汉铜奔马”,是中国东汉时期的着名铜雕作品,也是中国四大镇国之宝之一。这件作品原为东汉时期的墓葬陪葬品,于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马踏飞燕的形象生动,雕刻技艺精湛,被誉为“古代雕塑艺术的高峰”。
目前,马踏飞燕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该博物馆成立于1950年,是中国最早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甘肃省博物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
马踏飞燕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出位置在一楼。该楼层专门设置了“马踏飞燕”展厅,向公众展示这件珍贵的文物。展厅内除马踏飞燕外,还陈列了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其他文物,如铜镜、陶器、玉器等,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文化。
马踏飞燕的陈列不仅展示了其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其历史意义。这件作品作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它不仅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马踏飞燕的铸造技术:马踏飞燕采用了青铜铸造技术,其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体现了东汉时期工匠的高超技艺。
2. 马踏飞燕的历史价值:马踏飞燕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研究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文化背景和民族关系的重要资料。
3. 马踏飞燕的文化意义:马踏飞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象征,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