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燃冰的储量约为3.5万亿吨。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固态笼状化合物。它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是一种潜在的能源储备。
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约为3.5万亿吨,这一数字超过了全球已探明的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总储量。如果能够有效开发和利用可燃冰,它将成为人类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深海区域和永久冻土带。其中,我国在南海、东海等海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可燃冰资源的发现。我国科学家在2017年宣布,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全球首个可燃冰矿床,储量丰富,有望成为未来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
尽管可燃冰储量巨大,但其开发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可燃冰开采技术复杂,需要克服高压、低温等极端环境条件。其次,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海底滑坡、地震等。此外,可燃冰的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虽然相比传统化石燃料更为清洁,但仍需关注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全球各国正在积极研发可燃冰开采技术,包括地下注热法、降压法、化学分解法等。我国也在加大科研投入,力求在可燃冰开采技术上取得突破。
1. 可燃冰的开采技术:目前,全球主要有三种可燃冰开采技术,分别是地下注热法、降压法和化学分解法。
2. 可燃冰的环境影响: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产生一定影响,需要谨慎评估和应对。
3. 可燃冰的国际合作:鉴于可燃冰资源的重要性,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以实现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