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曼期望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一种决策理论,它主要阐述了人们在做决策时如何权衡风险和收益。
卡尼曼期望理论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概念:前景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时,通常不是基于最终结果的价值,而是基于结果的变化。换句话说,人们更关心他们是否比起点有所改善,而不是他们最终得到了什么。此外,前景理论还提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大于对收益的敏感度,这被称为"损失厌恶"。
期望效用理论是卡尼曼期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每个选择的期望效用,即每个选择可能的结果及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然而,卡尼曼的研究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总是遵循期望效用理论,他们可能会受到心理偏见的影响,如过度自信、锚定效应等。
1.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卡尼曼期望理论的核心部分,它描述了人们在做决策时的心理偏见和行为偏差。
2.期望效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会最大化他们的期望效用。
3.心理偏见:心理偏见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受到的心理影响,如过度自信、锚定效应等。
总的来说,卡尼曼期望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人们在做决策时的行为的框架。它揭示了人们在做决策时的心理偏见和行为偏差,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预测人们的行为,以及制定更有效的决策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