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一词的解释为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而有节奏,也用来形容诗词文句朗朗上口,或者形容人的言辞或态度坚决有力。
铿锵一词源于中国古代诗词中对于乐器声音的描绘,后来逐渐被引申为形容人的言辞或态度。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铿锵来形容战鼓、金钟等乐器的声音,象征着激昂、振奋的情绪。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就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诗句,其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用了铿锵的音韵,表达出战乱中的壮志豪情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1.铿锵的读音为“kēngqiāng”,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铿锵常常和“激昂”、“慷慨”等词语一起使用,用来形容壮志豪情、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2.在现代汉语中,铿锵也常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辞或态度坚决有力,例如“他的发言铿锵有力,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3.铿锵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质地坚硬,例如“这块石头铿锵有声,显然是上等的好石材。”
总的来说,铿锵是一个充满力量和节奏感的词语,既可以用来形容乐器的声音,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辞或态度,表达出一种坚决有力、充满豪情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