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
乐不思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着名的典故,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刘禅,字公嗣,是刘备的长子,他在父亲刘备去世后继位为蜀汉皇帝,史称汉后主。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钟会、邓艾率军攻入蜀地,蜀汉灭亡。刘禅被魏军俘虏,被迁往洛阳,过上了被软禁的生活。在魏国,他被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故意让蜀国旧臣表演蜀地的歌舞,意图触动刘禅的思乡之情。然而,刘禅在观看后,竟然笑着说:“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流传下来,成为了“乐不思蜀”的典故,形容人在安逸的环境中忘记了原来的痛苦或故乡。
1. 刘禅的“乐不思蜀”虽然常被用来形容忘恩负义或不思进取,但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一面,以及对司马昭的宽恕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蜀汉的灭亡和刘禅的悲剧命运,是那个时代动荡与衰落的缩影。
3. 后来,“乐不思蜀”也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和初心,即使身处安逸,也不能忘本。
刘禅的“乐不思蜀”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个鲜明的警示,提醒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对故土和过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