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有两个显着特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首先,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核心特点。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所创造的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成为资本家利润的来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而劳动者则失去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用于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剩余劳动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种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动力。
其次,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另一个显着特点。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将剩余价值重新投入生产过程,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竞争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家可以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资本积累不仅使资本家的财富不断增长,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然而,资本积累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劳动条件恶化等。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这两个特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前提,而资本积累又推动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1. 马克思,K. (1867).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 费尔南多·布罗代尔,F. (1992).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雷蒙德·阿隆,R. (1962). 19世纪的政治和社会理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