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中沥青质含量通常通过实验室分析确定,通常以质量百分数表示。
原油中沥青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高分子量的芳香族、杂环和脂肪族化合物组成。沥青质的含量是评价原油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原油的加工性能、运输性能以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沥青质含量的测定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溶剂提取法:将一定量的原油与溶剂(如正庚烷、苯等)混合,通过超声波处理或加热搅拌,使沥青质从原油中溶解出来,然后通过离心分离或过滤去除其他组分,最后测定剩余溶剂中沥青质的质量。
2. 蒸馏法:将原油加热蒸馏,沥青质因其高沸点而留在残渣中,通过测定残渣的质量来计算沥青质含量。
3. 燃烧法:将原油与一定量的氧气混合燃烧,沥青质在燃烧过程中转化为气体,通过测定气体的体积或质量来推算沥青质含量。
沥青质含量对原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工性能:沥青质含量高的原油在炼制过程中容易形成沉积物,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降低炼油效率。
运输性能:沥青质在原油中容易形成凝胶,导致管道堵塞和运输效率降低。
产品性能:沥青质是沥青的主要成分,因此沥青质含量高的原油适合生产高品质的沥青产品。
沥青质含量的测定不仅对于原油的初步评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后续的原油加工和产品开发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准确测定原油中的沥青质含量对于石油工业的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1. 沥青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石油化工设备与管道,2020年,第35卷,第2期。
2. 原油中沥青质含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石油化工,2019年,第48卷,第10期。
3. 基于沥青质含量分析的原油分类与评价,石油科技,2018年,第37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