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板子叫笏。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僚上朝面君时所执的狭长板子,用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用于对君上谏言。笏的材质依使用者的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通常,皇太子、宰相用玉笏,公卿大臣用象牙笏,其他官员则用竹笏。
1.笏的起源:笏最早出现于商朝,据《礼记·玉藻》记载,当时已经有“笏”这一用具,用来记载君命或者谏言。当时的笏是用蒲草或者竹子制成的。
2.笏的使用规定:古代朝会时,大臣们必须手执笏,站立在殿阶下,等候皇帝的召见。当皇帝有所询问或指示时,大臣们则需要以笏板记录,以防止遗忘。当需要对皇帝提出谏言时,也会用笏板作为辅助工具。
3.笏的收藏价值:由于笏多为玉、象牙或竹制成,且上面常常有使用者的名字或者独特的图案,因此,许多笏在古代就被视为珍贵的收藏品。今天,许多古代笏在博物馆中被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示。
总的来说,笏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用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